首页 > 乡村振兴 > 法律咨询 正文

防范电信诈骗 提升反诈意识

来源:宁夏三农呼叫中心 发布时间:2025-10-28 

马晓明    北京大成(银川)律师事务所   律师

2025年9月

法学硕士(刑事诉讼法学方向)

北京大成(银川)律师事务所合伙人、律师

北京大成(银川)律师事务所刑事专业组联合负责人

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刑事辩护委员会委员   

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法律专家

银川市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专业人员

宁夏法学会“一带一路”法律事务研究会理事

宁夏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

主要执业领域:

刑事辩护、刑事法律风险防控、法律顾问、法律培训、民商事案件代理、企业合规。

电信诈骗的介绍:

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、网络和短信方式,编造虚假信息,设置骗局,对受害人实施远程、非接触式诈骗,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。通常以冒充他人及仿冒、伪造各种合法外衣和形式的方式达到欺骗的目的,如冒充公检法、商家公司厂家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、银行工作人员等各类机构工作人员,伪造和冒充招工、刷单、贷款、手机定位和招嫖等形式进行诈骗。

借助电信网络技术,电信网络诈骗实施简单,人员众多,辐射面广,形成了庞大的灰黑产业链。 电信网络诈骗是我国司法实务中占比极高、影响极大的犯罪,电信网络诈骗关联犯罪也激增。

CNNIC数据显示,截至2016年6月,中国网民规模达7.1亿,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.56亿。然而,在网络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,网络诈骗犯罪数量及涉案金额也在不断增长。

据公安部数据显示,近10年来,我国电信诈骗案件每年以20%至30%的速度快速增长,尤其是从2011年至2015年,全国电信诈骗案件数量从10万件飙升至约60万件,年均增长率70%以上。2016年1月至7月,我国共立电信诈骗案件35.5万起,同比上升36.4%。

公安部数据显示,2011年以来,每年因电信诈骗导致的民众损失都达100余亿元,平均单笔金额超过5万元。2014年全国电信诈骗导致民众损失107亿元,2015年全国电信诈骗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22亿元。

初步统计显示,电信诈骗犯罪形式自发现以来,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下千亿元。

2016年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中心共收到了14418条涉嫌网络诈骗的有效举报,猎网平台共收到全国用户提交的电信诈骗举报20623例,举报总金额1.95亿余元。从相关的数据可以看出,在举报量大致相近的情况下,人均损失在四年间从1449元增长到9471元,增长幅度达到了5.54倍。 参考我国2013年至201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增长率仅为30%,这意味着我国电信诈骗受害者的受害程度在逐渐加重。

2017年上半年,猎网平台共收到全国用户有效申请的电信诈骗举报10882例,虚假兼职诈骗依然是举报数量最多的类型,共举报1617例,占比14.9%;其次是虚假购物1539例(14.1%)、金融理财1414例(13.0%)、网游交易1236例(11.4%)、虚拟商品1226例(11.3%)。    从涉案总金额来看,金融理财类诈骗总金额最高,达6450.9万元,占比51%;其次是赌博博彩诈骗,涉案总金额2361.0万元,占比18.6%;虚假兼职诈骗排第三,涉案总金额为852.8万元,占比6.7%。从人均损失来看,金融理财类诈骗人均损失最高,达到了45621.7元;其次是赌博博彩诈骗为33067.1元,身份冒充为8159.9元。

2021年,国家反诈中心共紧急止付涉案资金3200余亿元人民币,拦截诈骗电话15.5亿次、成功避免2800余万名民众受骗。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44.1万余起,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69万余名,打掉涉“两卡”违法犯罪团伙3.9万个,追缴返还人民群众被骗资金120亿元。

2023年,全国共侦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43.7万起。    2023年,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5万余人,帮信罪14万余人,利用电信网络实施的掩隐罪7.5万余人,同比上升106.9%。

2023年,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的平均年龄为37岁,18岁至40岁的占比62.1%,41岁至65岁的占比33.1%,刷单返利、虚假网络投资理财、虚假购物服务、冒充电商物流客服、虚假征信等10种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发案占比近88.4%,其中刷单返利类诈骗是发案量最大和造成损失最多的诈骗类型,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的个案损失金额最大,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发案量明显上升,已位居第三位 。

电信诈骗的特点:

作案方式信息化、作案形式集团化、作案目标广泛化、蔓延性比较大、发展很迅速、翻新速速很快、调查取证难。

常见诈骗手段:

谎称事主涉嫌诈骗、冒充社保、医保等工作人员、汽车、房屋、教育退税、猜猜我是谁、短信直接汇款、无担保贷款、盗QQ等冒充熟人、虚假中奖、钓鱼网站、恐吓敲诈威胁、编造亲朋好友出事故、假称在银行的账户涉嫌犯罪、手机陌生电话拨打响一、两声就挂、网银升级、包裹藏毒、低价出卖机票、车票及违禁物品、高薪招聘、银行卡消费、虚假广告、虚假股票、虚构重金求子、婚介等诈骗、神医迷信诈骗、安装“犯罪通缉追查系统”、“网上清查系统”“保护账户安全”等软件。

案例分析(刷单返利类诈骗)

2023年3月,江苏徐州男子曹某被人拉入一微信群,发现群内有人发红包就抢了几个红包。随后,群里有人发链接诱导其下载APP,声称进入高级群可获取更大收益。加入所谓高级群后,曹某发现群内成员都在发收款到账截图,便在群管理员诱导下开始刷单。曹某连续做完多单任务领取佣金后,全部提现至银行卡中,正当其想继续做任务赚钱时,群管理员称其将做的任务是组合单,必须完成4单才能提现。曹某按照要求陆续加大投入后,群管理员以“操作失误”“账号被冻结”等为借口,诱骗其向指定账户累计转账42万元。因返现迟迟不到账,曹某遂发现被骗。

案例分析(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)

2023年3月,安徽阜阳女子张某在某相亲网站上认识李某后,确定为男女朋友关系。李某自称是外汇投资机构工作人员,有内部投资数据,因自己不方便操作,便让张某帮其在投资平台登录账号进行投资。在李某诱导下,张某多次投资均获得了盈利。随后,李某以为2人未来生活打物质基础为由,诱骗张某在平台自行注册账号投资赚钱。张某按照要求,多次向指定银行卡转账100余万元,并在李某指导下持续投资盈利。这时,该平台客服称张某利用内部信息违规操作涉嫌套利,账户已被冻结,需缴纳罚金,否则将没收账户资金。张某因担心收益无法提现,经与李某商量,决定按照客服要求缴纳40余万“罚金”。张某缴纳“罚金”后账户仍然无法登录提现,遂意识到被骗。

案例分析(虚假贷款类诈骗)

2024年5月,江苏无锡男子王某在家中收到一条低息贷款的短信,王某点击其中的链接,根据操作指引下载了一款APP。王某在该贷款APP上填写个人信息注册后,便想将贷款提现至银行卡。此时该贷款APP显示银行卡有误,平台客服称贷款金额被冻结需要交解冻费。随后,王某向其提供的银行账户转账6万余元,但始终无法将贷款提现,遂意识到被骗。

案例分析(网络婚恋、交友类诈骗)

2016年,上海虹口男子武某在网上结识了自称刚大学毕业的女子杨某,双方很快在线上确立了恋爱关系。在此后的8年里,杨某多次利用网络照片骗取武某信任,虚构母亲突发疾病抢救无效死亡等悲惨家庭情况,利用武某的同情心不断索要钱财。直至2024年4月,武某发现杨某手机号关联账号上发布的照片与其不是同一个人,遂发现上当受骗,累计被骗160余万元。

案例分析(虚假征信类诈骗)

2023年9月,四川眉山男子郑某在家中接到一个自称是支付宝“客服”的电话,声称郑某在大学期间以学生身份开通的花呗服务不合规,如果不通过正规途径处理,将会影响其征信。郑某按照“客服”诱导进行了所谓清空贷款操作,在不同APP上认证借钱,再将贷款转账至指定账户,被骗14万余元。

如何提高防骗意识:

克服“贪利”的思想观念、不要随意泄露个人资料、不要随意提供个人银行卡、不要随意提供个人移动电信卡、谨慎小心行事、遇诈骗后的应急措施、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、及时阻碍对方转移钱款、专线求助。

律师的温馨提示:

不要贪图蝇头小利、不要轻易相信暴利、天下不会掉馅饼利、天下更没有免费的午餐、三思而后行,三查而后行

做到“三不一要”:不轻信、不透露、不转账、要及时报案